您好!欢迎访问东莞市佛教协会官网!
新闻中心

新文章

高僧先贤崇俭戒奢格言别录

时间:2022-10-20 15:47:48 作者:佚名 点击: 字体:

  崇俭戒奢,可以说是中国传统、中国智慧、中国美德、中国气质。在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中,节俭是古圣先贤所推崇的美德,而对奢侈,则多加告诫,深怀警惕。
  道家先哲老子说:“吾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”“圣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”而儒家的孔子,则是以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立身。
  春秋时期,戎王派遣由余出使秦国,秦穆公问其治国之道:“古代的国君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得国和失国?”由余回答:“常以俭得之,以奢失之。”春秋时的名著《左传》中警示: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
  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子说:“俭节则昌,淫佚则亡。”
  西汉时的名著《礼记》中说:“傲不可长,欲不可纵,乐不可极。”西汉时期,汉文帝想要造一座露台,工匠预算的花费相当于十户中等百姓的家产,文帝随即取消了这个计划。后来,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“文景之治”。
  三国时的贤臣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说: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”
  唐朝白居易在《草茫茫》一诗中说:“奢者狼藉俭者安,一凶一吉在眼前。”李商隐在《咏史》一诗中总结历史说: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”
 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家训中告诫其子:“侈则多欲,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。”
  《辽史》中记载,张俭当宰相20多年,每月俸禄有剩余就周济亲朋故旧。他三十年上朝所穿,是同一件旧袍。皇帝怜惜他,打开了皇室仓库,令张俭进去随意挑选财物,张俭只领取了三端(即十八丈)布帛。
  南宋诗人陆游在《放翁家训》中说:“天下之事,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。”
  明代理学家薛瑄在《读书录》中说:“节俭朴素,人之美德;奢侈华丽,人之大恶。”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《治家格言》中说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  清人高拱京归纳了“俭之四益”,即俭可以养德、养寿、养神、养气。清代金缨的《格言联璧》中说:“俭则约,约则百善俱兴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。”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家人:“无论大家小家、士农工商,勤苦俭约,未有不兴,骄奢倦怠,未有不败。”

  图片.png

  中国化的佛教,可以说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。因此,崇俭戒奢是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要求,也是不断提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要求。
  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,经常行头陀苦行,他常居住于岩石溪涧旁,因号左溪尊者。法师常居住一室,室内虽小,却常觉有法界之宽。一件祖衣,爱之惜之,四十余年不曾换新;一件卧具,终身没有更换过。若不是查阅经典,不轻易点燃一支蜡烛;若不是朝礼圣容,从不妄自行走一步。
  唐代高僧通慧法师,三十岁出家,受具足戒之后,到太白山结茅隐居。法师入山时没有带任何粮食,饿了就到山中摘取野果吃,渴了就饮用山泉水,若困倦时,就靠在大树下休息,法师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禅思中度日。通慧法师在山中经过五年隐居修行,一次因为用木头打土块,土块破碎消散,法师因之豁然大悟。法师平时生活十分惜福节俭,多年一衣一被简朴度日,所穿的麻鞋二十年不曾更换,当鞋破旧时,就以布重新缝补一下,继续穿着,不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都不换新的。
  宋代的佛鉴慧懃禅师教导弟子说:“先师节俭, 一钵囊鞋袋,百缀千补,犹不忍弃置。”
  元代中峰明本禅师也告诫弟子:“唯以放下、节俭,克究初心。”
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《格言别录》中云:“轻而多取,吾宁寡而俭用。”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。
  明末高僧莲池大师以德行高尚为世人崇仰,他常常教化弟子养成惜福节俭的好习惯。莲池大师在《竹窗三笔·僧宜节俭》一文中劝诫僧众要惜福节俭,说宋代张子韶侍郎从做秀才时起,至状元及第,以至于位登枢要,依然恶衣菲食,保持着惜福节俭的习惯。即便是做侍郎时,家中也没有完好的器物,一支笔因长期使用也残秃破旧。莲池大师又以宋代宰相胡克仁为例,指出胡克仁虽然身居高位,但终身茹蔬,常在一纸帐中睡眠。胡克仁可称得上现宰官身、行比丘行的官宦,更何况我们身为比丘之人呢?
  近代太虚大师以“俭勤诚公”四字为雪窦寺寺训,他说:“出家人必须能节俭,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……沩山警策文云:‘少求俭用,免逼迫于心田;知足除贪,播馨香于意地。’”
  印光大师一生惜福。他每食毕,都以舌舐碗,至极净为止,再复以开水注入碗中,涤荡余汁,然后咽下。他见有人食后碗有剩饭粒者,必呵斥:“汝有多么大的福气,竟如此糟蹋!”
  虚云老和尚一年到头只有两套衣服:身上穿一套,搁板上放一套,衣服虽是补丁又补丁,但都干净整齐;除此之外也就只有一双鞋、两双袜子,再无多余的东西。宗教干部劝他生活要改善一下,老和尚回答:“我已经很好了。”弘一法师一生以律束身,以戒守心,不收利养,不集蓄徒众。他常年一双破布鞋,一条旧毛巾,一领衲衣,补丁二百多处。国学大师马一浮赞叹他:“苦行头陀重,遗风艺苑思。自知心是佛,常以戒为师。”
  弘一法师的弟子、莆田广化寺中兴长者圆拙长老,一生简朴,践行弘一法师倡导的“惜福、习劳、持戒、自尊”。在福州法海寺时穿着坏色粗衣,弯腰柱杖,只有一位弟子相随,低调,朴质。
  1930年5月,圆瑛大师进院担任宁波天童寺住持时,曾当众宣誓“十二不”,即“不贪名、不图利、不营私、不舞弊、不苟安、不放逸、不畏强、不欺弱、不居功、不卸责、不徇情、不背理。”福建古田深山里的圆瑛大师故居极为简朴,里面陈列的大师生前所穿、补了又补的百衲衣,令人肃然起敬。
  茗山长老,一生布衣粗食,一切供养收入,悉数用于建寺育人,赈灾济困。他为了兴隆佛法,多方奔走,往往吃饭的时间过了就在外忍饿,衣服破烂了也无心再做,只顾天下肥,不顾自身瘦。


  来源:《广东佛教界崇俭戒奢教育资料汇编》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东莞市佛协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
(作者:佚名 编辑:admin)
版权所有:东莞市佛教协会 | ICP备案号:粤ICP15104405号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