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访问东莞市佛教协会官网!
新闻中心

新文章

佛教故事|佛门中的崇俭戒奢事迹

时间:2022-11-26 10:10:59 作者:佚名 点击: 字体:

  清 俭 而 寡 欲

  慈 惠 而 爱 物

 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,告诫信众,不向外求,少欲知足,不失本心,才能解脱生死.。佛陀要求弟子们,身穿粪扫衣,乞食,林下安住。这就是原始佛教时期 禅门的生活。

  image.png

  后 来 , 佛 陀 将 学 修 中 , 节 俭 的 内 容 也 放 入 制 戒 中 , 以 示 后 人 。佛 陀 以 身 作 则 , 《 佛 祖 历 代 通 载 》 中 记 载 :“ 其 为 人 也 , 清 俭 而 寡 欲 , 慈 惠 而 爱 物 。” 佛 大 弟 子 当 中 , 迦 叶 尊 者 以 “ 苦 行 第 一 ” 著 称 。

  佛 教 传 入 我 国 后 , 逐 渐 形 成 了 农 禅 并 重 的 自 养 模 式 。禅 门 的 自 养 模 式 , 为 后 来 的 僧 团 找 到 了 发 展 道 路 。这 就 是 日 后 只 有 净 土 宗 、 禅 宗 得 以 广 泛 流 传 的 根 本 原 因 之 一 。从 禅 门 公 案 中 举 一 例 :四 处 云 游 参 访 的 雪 峰 、 岩 头 、 钦 山 , 有 一 天 经 过 一 条 小 河 , 看 到 从 上 游 漂 下 一 片 新 鲜 的 菜 叶 。钦 山 说 道 :“ 有 新 鲜 菜 叶 漂 下 来 , 说 明 上 游 不 远 应 有 人 家 , 我 们 到 那 里 化 缘 吧 。” 岩 山 摇 头 说 :“ 鲜 菜 叶 漂 走 , 实 在 可 惜 !” 雪 峰 则 说 :“ 这 样 不 惜 福 的 人 , 不 值 得 教 化 。我 们 还 是 到 别 的 村 子 去 寻 。”

  一 片 菜 叶 , 其 值 也 小 , 其 形 也 微 , 但 僧 人 惜 之 如 金 , 这 不 是 从 物 质上去看待,而是从心中涌现的惜福之善念发生作用了。

  一、农禅并重,不依他力

  禅宗之前的寺庙,多是依靠皇权贵胄的信施,当政局发生变化了, 僧团也会受到冲击。而禅宗自立门户,投于山林,以集体的生产劳作, 自给自足,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性。

  到唐代百丈禅师之时,形成农禅制度。百丈禅师但凡劳动作务,一定是领众带头做表率,僧人看到之后, 都觉得高龄老人还亲自作务,非常不忍心,就把劳作的农具藏了起来。百丈禅师说:“我没有德行,怎么能让大家劳苦受累呢!”百丈禅师没 有寻找到劳作的农具,当天没有劳作,于是当天不吃饭了。因此,有 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的故事。

  再举一例,道元禅师住持永平寺时,寺院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参,总是闲不下来,帮助别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  一天,老参正在骄阳似火下晒香菇。道元禅师急忙跑过去,说曰:“天气这么热,您又上了年纪,何苦费力做这种事情?”老参却不高兴 地说:“并不是我呀!”

  道元禅师自知失言,赶快说:“也没必要在大热天劳作啊?”

  老参反问道:“出大太阳的时候不晒香菇,难道要挑个阴天来晒吗?”

  禅者将劳作之动与坐之静相结合,无时无刻不在参禅修心,培养福慧。禅门之劳作也正是依靠自力的表现。

  二、节俭之道,物本节用

  1. 物品的循环再利用。佛门对于亡僧遗物的具体处置,佛陀制定了 一套拍卖的办法,即:唱衣。禅门曰“估唱”。分衣本意,为令在者, 见其亡物分与众僧,作是思念,彼既如斯,我还若此,因其对治,令息 贪求故。所谓“唱衣”,是将亡僧所留遗物做登记、估价,重新分配, 相当于今天的拍卖活动。这是佛门开创物品的循环再利用的先例。

  2. 节俭为道。佛鉴慧懃禅师说,师父法演和尚非常节俭。有一天, 友人送给师一领大衣。但师却说:“老僧冬天有柴炭可以取暖,有被可 以御寒;夏天可以到松荫林下迎风乘凉,也可以到溪水石边洗去一身热 气,留着这东西有什么用?”所以始终不肯接受。(《禅林宝训》)

  3. 惜福感恩。出家众吃饭称为“过堂”,早晨、中午到“五观堂” 或“斋堂”用食。过堂之前要念“五观”。“五观”:计功多少,量彼 来处;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;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;正事良药,为疗形 枯;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

  4. 以法供养。万庵道颜和尚自身节俭,平常总是以小参、普说作为 供养。然而,僧众中也有个别人,在窃窃私语。万庵听到后就对他们 说:“大凡世人,早晨吃了膏粱美味,晚间便厌恶粗食,这本是人之常 情。可是你们身为出家人,既然痛念生死事大,而来到这寂寞的山水草 刹间,寻求解脱,我怎么能辜负了你们的来意?所以,我就以法食来资 养众位的慧命,而你们也应当思念道业至今未办,去圣时遥,正该努力真修,这才是大丈夫的志节,怎能朝夕贪图口腹之欲呢!”(《禅林 宝训》)

  5. 公私分明。隐山了璨禅师曾经这样说:“常住的财物,除供众 之外,要是有人盗用,简直是服毒酒自杀之行为。当住持的人和管理 财物的人,如果想占便宜,则必将通身骨肉溃烂。这在律部中讲得非 常详细。当年五祖师戒身为住持,也要拿钱向管库房之人买生姜煎 药,可见古时寺庙管理之严格。

  三、少欲知足,不忘初心

  《长阿含经》云:“郁陀夷,汝当观世尊,少欲知足。今我有大神力,有大威德,而少欲知足,不乐在欲。”

  《中阿含经》中说:“见灾患知足,节俭用财物。”

  《宝鬘集》中说出家人:“见闻虽然深广,而身心却流入凡俗,这就像医生自染恶疾。”

  《四十二章 经》:“佛言:剃除须发而为沙门,爱道法者,去世资财,乞求取 足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慎勿再矣!”

  佛教的价值观,是教导人们少欲而知足,勤俭而持家,以此提升人的道德。

  节俭是佛教徒们每天常做的事情,还需要不断地闻法修行 而得到净化,使之成为节俭戒奢的榜样。

  

  来源:《广东佛教界崇俭戒奢教育资料汇编》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赵朴初《佛教常识答问》|什么是‘无我’?
(作者:佚名 编辑:admin)
版权所有:东莞市佛教协会 | ICP备案号:粤ICP15104405号 |